新闻中心News
姚明,面对未来仍怀信心 不排除CBA扩军可能
在2025年亚洲篮球峰会的闭幕仪式上,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接受了媒体专访,面对近年来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坦言:“中国篮球正处在转型的关键阶段,但我们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当被问及联赛规模调整的可能性时,姚明首次公开表示,“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CBA不排除扩军的可能性。”这一表态引发了体育界对联赛未来发展的广泛讨论。 自2017年姚明担任篮协主席以来,CBA联赛经历了多项改革,包括赛制优化、青训体系重建以及商业运营模式的升级,尽管中国男篮在2023年世界杯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表现未能达到公众预期,但姚明认为,改革需要时间沉淀:“竞技体育的成绩波动是常态,但联赛的长期健康发展离不开系统性建设。”他举例指出,CBA的收视率在2024赛季同比增长了18%,青少年篮球培训机构的参与人数较五年前翻了一番,这些数据证明篮球运动的根基正在加固。 在商业层面,CBA与多家国际品牌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联赛版权收入也实现了稳定增长,姚明强调,商业成功并非终极目标,“我们希望用商业反哺竞技,让俱乐部拥有更健康的财务结构,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关于联赛扩军,姚明表示,任何决策都需以“联赛生态平衡”为前提。“扩军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对地区篮球基础、市场潜力、人才储备的综合考量。”他透露,篮协已启动对潜在城市的评估工作,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篮球发展现状,南宁、合肥等城市近年来在职业篮球场馆建设与青少年赛事举办上表现积极,可能成为未来扩军的备选地。 姚明也指出,扩军需解决现有问题:“目前部分俱乐部仍面临经营压力,如果新增球队无法持续运营,反而会损害联赛整体利益。”他提到,日本B联赛的扩张经验值得借鉴——其通过分级联赛制度平衡了商业与竞技需求,避免了盲目扩军导致的资源稀释。 面对记者关于人才储备的提问,姚明将青训称为“联赛的生命线”,2024年,CBA启动了“北斗计划”,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潜力球员,并与教育部合作推进校园篮球课程,姚明特别提到16岁新星陈宇飞的案例:“他从校园联赛脱颖而出,如今已在CBA青年队担任主力,这说明多元化的选拔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科技同样是姚明关注的重点,2025赛季,CBA将全面启用智能裁判辅助系统,通过AI技术减少判罚争议,虚拟现实(VR)技术已被应用于球员训练,帮助年轻球员模拟实战环境。“科技不是取代人文,而是为篮球注入更多可能性。”姚明说。 在全球化背景下,姚明强调CBA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2024年,联赛外援政策进一步优化,允许每支球队签约三名外援,但同时要求至少两名国内球员在关键时段出场,这一调整既提升了比赛观赏性,也保障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 CBA计划在2026年重启“亚洲外援”条款,吸引来自日、韩、菲等国的优秀球员。“亚洲篮球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中国男篮的长期竞争是有益的。”姚明表示,他还透露,中国正申办2029年男篮世界杯,希望借助国际大赛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与篮球文化普及。 除了职业联赛,姚明多次提到“社区篮球”的重要性,2025年,篮协将推出“百城千街”计划,在中小城市改造1000个街头篮球场,并举办草根赛事。“职业联赛的‘塔尖’需要大众参与的‘塔基’支撑。”姚明分享了一个故事:2024年,云南某偏远县的中学球队通过直播平台与专业教练连线训练,最终获得省级青少年联赛冠军。“这种可能性在十年前难以想象。” 专访尾声,姚明回顾了自己从球员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过去人们记住的是赛场上的投篮,但现在我们更希望被记住的是对篮球未来的播种。”他坦言,中国篮球的复兴之路必然伴随争议与压力,但“停滞不前才是最大的风险”。 随着CBA迈入第三十个年头,联赛的扩军设想、青训改革与科技应用或将勾勒出中国篮球的新蓝图,正如姚明所言:“篮球场上的每一次投篮都有不确定性和挑战,但真正的信心,来自于我们始终敢于面对未来,并为之行动。” (本文基于2025年亚洲篮球峰会新闻发布会及独家专访内容整理)改革成效初显,挑战中孕育新机
扩军计划:谨慎与前瞻并存

青训与科技:未来双引擎
国际视野与本土化融合
社区篮球:夯实大众根基
信心源于变革的勇气


2025-10-28
浏览次数:
次
返回列表